形容旅行的成语:形容旅行的成语或诗句
古人旅游,虽没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也缺少标准化的食宿服务,但可以在简约而缓慢的行旅中,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或且行且思,行文赋诗,期间的收获和快乐,并不比现代人少。
古人旅游,虽没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也缺少标准化的食宿服务,但可以在简约而缓慢的行旅中,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或且行且思,行文赋诗,期间的收获和快乐,并不比现代人少徒步,起源最早的出行方式神话“夸父追日”就是有关徒步旅行的最早记述。
战国的纵横家苏秦,就是从徒步开始成就辉煌的,他背负书籍行囊,到处游历,以至于形容枯槁,回到家里老婆都懒得理他……然而,待他“挂六国相印”、名声大噪、衣锦还乡时,已车骑成群,随从者众,旅行条件大大改善杜甫有“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的诗句,说的是行走于高山深涧的艰难和苦闷;而贾岛的“远道擎空钵,深山塌落花”、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道出了徒步偶得美景的快乐。
骑乘,徒步的升级版古人骑乘的工具,有马、牛、驴、骡、骆驼等在旅行诗文中,“驴”的出现频率很高,最早的记载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骑驴到郡”,从洛阳骑驴到山东东平,按里程算,“驴”行长达千里;苏轼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鸣”、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等,都是古代骑驴旅游的明证。
乘车,历史也很早秦汉时期,巨商大贾“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拥有“马车百乘,牛车千辆”是财力的象征元代杨允孚“燕姬翠袖颜如玉,自按辕条驾骆驼”的诗句,描写了绝色女子驾骆驼车游览大都街头的景象坐轿,传说起源于大禹治水。
后来把坐轿称为“篮舆”,形状像大号竹篮,乘者坐于篮中,由二人抬之宋代陈与义的《初识茶花》中有“伊扎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的诗句坐舟船,便于江河旅游起初,用竹木等编成“筏”,制作简单、造价低廉,江河上比比皆是,杜甫就有“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诗句。
后来,随着技术进步,诞生了舟和船,而乘舟船比车马更为悠闲,顺风顺水可“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不耽误欣赏沿途风景,真可谓“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了古人旅游,既艰险又劳累,难免产生离愁、别绪,因而形成了种种行旅文化。
比如折柳,是古代送别游人的仪式,李白有诗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比如备酒,也是游人的途中物品,李白就有“目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诗句,杜甫也有“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诗句。
比如洗尘、接风,是游人结束行旅的礼仪,洗尘也叫“洗泥”,就是洗净旅行中沾染的尘泥,杜甫诗曰“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接风,则是水路旅行结束的迎接风俗,因为乘坐的是依赖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归来,故称接风。
古人通过折柳送别、饮酒抒怀、洗尘接风等形式,用来激发旅行本身的乐趣,构成了一幅古人诗和远方的风景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