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随笔:美食随笔美文
大众对于中国庞大饮食体系中各种滋味的欲望、期待和想象一下子被勾了起来,美食文化类图书也因此大热。图书业内人士表示,美食书的门槛较低,出版这类书也
什么时候都有人写美食书,这一类型的书向来不冷不热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行走的餐桌》的热播,大众对于中国庞大饮食体系中各种滋味的欲望、期待和想象一下子被勾了起来,美食文化类图书也因此大热图书业内人士表示,美食书的门槛较低,出版这类书也相对安全,很多读者只要看到美食眼睛就会发光,况且什么东西好吃见仁见智。
据观察,去年6月以来推出的美食类图书中,仅书名冠以“舌尖”字眼的就有十几种,单单《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好几个版本满眼“舌尖”似让美食书有被裹入模式化、复制化生产中的趋势,这些书名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有跟风嫌疑。
业内人士担忧,美食会在“舌尖”大潮中被过度消费食物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下文介绍的几本随笔在内容上选择了一个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切入点——美食,但写美食是形,写生活、写文化才是真正的内核这些随笔文字间氤氲着鲜活温暖的人情味,美食加美文,让人双重醉心。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一日三餐到人生态度今年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大咖的这部美食文化随笔集陈大咖原名陈盼,作者自我简介:一个爱吃的瘦子,迷恋美好的各种小细节做过杂志,现为一些报刊码字就是太诚实,所以想说的一切都在书里。
美食从来都是与文化紧密相随的,深谙美食的人一定是有悟性的陈大咖认为,人生在世,要想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于一粥一饭中,读众生百态;一汤一菜间,体悟世情冷暖。
本书分三辑:“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慢熬风花,细炖雪月”、“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旅途中接触的美食见闻与由此产生的内心感触下笔,每篇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介于美食评论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小品文,以美食为素材和话题,从一日三餐说到人生态度,语言活泼,文风犀利,勾画出了一抹生动的人间烟火色。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光明日报出版社3月份推出了这本讲述宝岛台湾美食文化的图书,带领着读者从“食”的角度,深度、美味游台湾作者洪震宇先生是中国台湾的知名文化学者、杂志主编作者将关注点转向了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各地美食生态,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唤醒人们对传统的传承。
作者把味觉比喻成一场壮游,认为“壮阔的不是看得见的距离,而是饮食文化与本土节气交融的历史纵深”本书图文并茂,还有刘伯乐手绘的72幅精美农耕插图,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立春,品味台湾清甜微辛的性感香葱;小暑,阳光下大口啃咬芒果,漫步小琉球岛;秋分,来一碗热腾腾的台南虱目鱼鱼粥;大寒,喝一口老姜香糖茶,暖胃暖心;在乡间小巷狂饮暴食,在田间海边挥汗慢跑……。
该书叙述节奏轻松快捷,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味蕾的惊奇,还有食物背后的人情,人情背后的故事,以及孕育故事的风土、文化、历史书中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旧时光的味道》:以美食的名义怀旧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故乡的美食和小时候的味道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永不磨灭。
4月份,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70后”许亿的这本书作者认为,“食物是一个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你不可能天天吃宴席或者说每顿燕窝、鲍鱼、鱼翅,就好像你不能把做梦当作生活一样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挣扎的,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以及会过生活的。
”作者热衷回忆,觉得所有的快乐只在曾经有过但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了,只有一样是非常清晰与鲜明的,就是味道,食物的味道作者想到某种食物的时候,牵扯到许多已经忘记的事情,将那些事情串联起来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曾经的自己。
作者通过对小时候的家常美食的回忆,结合个人经历,随兴所至,娓娓闲谈,淡淡的情愫,淡淡的回忆,读来既痛快,又有着无限感慨“也许,我未来的生命是孩子和家庭的,但我的快乐,假如有的话,我想,先要吹去上面的灰尘,而后,深深地呼吸一下它的气息。
再放在嘴里,闭上眼慢慢地咀嚼、吞咽” 《路无边,吃无界》:一个自由行走的食客古清生,是涉足美食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考察的作家作为美食随笔名家,古清生味觉先天敏感,为了寻觅美食与心中的风景,他身体力行,寻访大江南北隐藏在民间的美食,让读者看到最真实的美食地图。
4月份,他的这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美食随笔,同样为读者所称道人活着就要吃饭,人活着也同样要行走古清生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大有“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的境界他的文字关乎中国美食,味蕾上的中国,有无穷无尽的味道。
这些体验性的文字,表现了吃在当下的美食历程古清生不习惯用典,看重与相信个人的品鉴他说,“一个有着饥饿记忆又热爱研究自然的人,有着味觉的饥渴,还希望将所吃识别出姓甚名谁”这就驱使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将各种植物食材与动物食材的科、属、种一一考证出来,使美食文章超出了味觉记录和感性抒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