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epub百度网盘
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我坐在爷爷老家的阳台上突发奇想:噢,原来我的生活就是上学和放假组成的,真没什么了不起。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英国畅销书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我坐在爷爷老家的阳台上突发奇想:噢,原来我的生活就是上学和放假组成的,真没什么了不起当时的我,着迷于这个幼稚的想法,翻来覆去地思考这个“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
当时我就觉得,放假简直是太美好了,不用学习,还可以出门旅行,最重要的是,可以离开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还记得小时候和爸妈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骑大象,甚至还有一次走丢了,努力靠着机智和镇定找到了回去的路——这些都是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
而这些经历对于幼时的我来说,都可以说是生命体验的延伸,让平凡无奇的生活也有了一些期待渐渐的,旅行变成了我人生中的重要主题大学时申请交换项目去了英、法、美三个国家;一个人背包旅行去巴塞罗那,却差点被偷;在佛罗伦萨的地标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旁边,挤十几个人一个房间的青旅。
可以说,至今这些行走的体验都是我生命中的高光时刻,不仅满足我的好奇心,而且能让我见识各种各样的人与不同的文化,让我的心胸更加包容开阔从前,我以为我很懂旅行了,但在读到这本书后,才发现,我在以往的旅行中不过是走马观花,并没有充分发掘出旅行的乐趣。
先来介绍下作者本书作者阿兰·德波顿是当今英国文坛上炙手可热的才子型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当过大学哲学老师,还创立了人文教育组织“人生学校”(School of Life)他出版了十三本书,包括《哲学的慰藉》《爱情笔记》和《身份的焦虑》等哲理性散文集。
他擅长用智性、温和的语言来描绘对人类普遍境况的思考,也有人把他誉为“日常生活哲学大师”——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何他的作品几乎本本畅销,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而且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这本《旅行的艺术》也不例外,出版半年内就卖出了四十多万册,可见很多人都在他哲理性的语言中找到了共鸣。
在这本书中,他参考西方著名文人、艺术家对旅行的思索,多方位地观察“旅行”、剖析“旅行”值得注意的是,德波顿关注人们在陌生场域中产生的思考,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互动的精神层面,让我们看到旅行所能带给我们的非凡的智性体验。
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他们发掘旅行的意义,从而让旅行体验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暂时无法旅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奢侈的心灵之旅,正如《泰晤士报》评价的那样——这本书本身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同时,你也可以代入自己的旅行经历,看看德波顿的建议是否对你有新的启发好,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第一,为什么我们要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为什么德波顿认为,大自然永远是理想的旅行之地?第三,如何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捕捉”旅途中的美?。
第一部分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进入阿兰·德波顿的旅途,来看看旅行为什么那么重要刚才说到,旅行对我来说有一部分是对现实单调生活的逃离,或许也可以说是对远方不确定性的迷恋可以说,目的地并不重要,只要能享受几天和单调日常不一样的风景就足矣。
阿兰·德波顿也强调这一点,并举了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例子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年的巴黎,从小他就梦想着去别的国家旅行然而当他真的踏上去印度的轮船时,竟发现旅途如此难熬,异域的风景也完全不能让他振奋精神。
因此,他在船只停靠毛里求斯时就要求返航归国了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旅途中的一点儿不快就取消旅行但德波顿认为,波德莱尔无疑属于“空想旅行家”的群体什么是“空想旅行家”呢?他们甚至不用踏出家门,只需依靠想象力就够了。
对波德莱尔来说,即使旅途中途夭折,他还是执着地迷恋着“远方”,甚至终其一生都被港口、码头、火车站这些代表着旅行的场域所吸引甚至,仅仅是一个“离开”的想法就让他精神振奋在一首诗中,他写道:“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带我走,到远方。
此地,土俱是泪!”德波顿认为,波德莱尔看中的是对旅行的幻想,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标记,代表高贵的追索者的灵魂,而这种追索者从不满足于故乡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清楚他乡也并非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一种难得的理想主义:他们目睹现实的妥协,却仍像孩童般怀着理想去看世界。
而波德莱尔将这样的追索者称为“诗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代表的就是十九世纪的“诗和远方”然而,旅途对于我,还有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增长见识、拓宽眼界的绝佳机会但不知你是否也会觉得,旅途上的导览经常缺乏吸引力,就像有一些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教授在向你灌输知识,而这些知识点无法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也无法调动你的好奇心。
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德波顿也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发现,了解一个西班牙教堂的建造历史只会让他打瞌睡,而并不能“升华”他的生命同样的,跟随旅行团走马观花,与打开手机依次去排名前十的景点并没什么不同,这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风景,就像去一个自助餐厅,从第一个菜吃到最后一个菜,毫无自主搭配,吃多了还容易闹肚子。
那么,什么样的旅行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呢?德波顿认为,或许由好奇心驱使的旅程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非凡的认知例如,十八世纪末,有一个叫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德国人到南美洲旅行了整整五年,但他去不是为了游玩,而是想知道南美洲的生态、地理和植物是怎样的。
当时欧洲人对南美洲所知甚少,连准确的地图都没有,更没有关于那里的地质、植物和原住民的任何资料因此,洪堡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踏上了旅途他沿着南美洲北部的海岸线和南美洲内陆,行进了15000公里,一路上采集了1600个植物样本,并发现了600个新品种。
他重新绘制南美洲地图,测量出气压和海拔高度对植物种植的影响程度,还研究了亚马孙河盆地土著的宗族仪式,诸此种种回到欧洲后,洪堡在接下来的20年里出版了一部30册的百科旅游集《新大陆赤道地区之旅》德波顿评价说,洪堡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几乎不可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能完成的,而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便是这场“求得真知”的旅行。
洪堡旅行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发掘事实,验以证之这也极大地拓宽了他人生的尺度但你或许会说,我出门旅行是去放松,而不是去学知识的对于这一点,我也深表认同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像洪堡那样有目的性地去旅行,但他由“好奇心”驱使的旅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比如说,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并不一定要立即翻开攻略或点评,可以先四处看看,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量身定制行程对于德波顿来说,他对西班牙的饮食不太感兴趣,却很好奇:为什么那里的男人长着小脚,为什么新市区里的建筑有难看的古铜色外观,当地人对现代建筑的看法是什么,等等。
首先他有了这些问题,再通过这些兴趣,逐步向外去发现这个城市的有趣之处这样便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变成了主动的寻觅实际上,旅途中的景点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由好奇心驱使的旅行就像用一条链子把这些珍珠穿起来,更容易在我们的内心留下深刻印象。
再说深入一点,德波顿认为,好奇心就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的问题所引起的,而学会“提出问题”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很关键我们小时候可能会问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大自然是如何运作的?人为什么有差异?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我们的人生影响深远,逐渐还会发展成更多、更细微的小问题,驱使我们不断探索世界。
例如洪堡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大自然的,德波顿可能对建筑感兴趣(事实上,他还写了一本《幸福的建筑》),而我的核心问题,我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关于人的——我好奇关于人的一切我想,如果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再去踏上欧洲的旅程,可能会少去一些我看不懂的现代艺术馆,多去街头的咖啡店坐坐,了解一下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
或许这样做,才会真正地“升华”我的旅行体验!再比如,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也可以问问你的旅行目的地,这里以前发生过什么?曾有哪些历史人物在这里居住过?这个地方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或是反过来,他们对这个地方的文化或政治有什么影响?在问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后,你可能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观光游览了。
当然,每个人好奇的事情并不同有的人对历史感兴趣,有的人对美食感兴趣,有时间的话,你也可以想想自己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实不只是旅行,人生也是一场宏大的旅程,只要你愿意拓宽自己生命的维度,好奇心永远在路上;而旅行便给予了我们一个探索与发掘自我的完美机会。
第二部分好,聊完了旅行的动机和意义,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说说,为什么德波顿认为,大自然永远是完美的旅行目的地呢?对于热爱大自然的朋友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因为大自然很美!让人心生平静和愉悦但光知道这个,还只停留在认知的表面,我们是否想过,为何驻留在大自然中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在这一部分,我们便将回答这个问题。
还记得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所在的剑桥圣约翰学院有一个华兹华斯房间,那里经常举办一些品尝奶酪、红酒一类的小活动而设立这个房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纪念曾在这个学院度过本科时光的英国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湖区”北边的一个小镇,他自称“童年中有一半的时光是在山野中奔跑嬉戏”度过的。
事实上,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居住在乡下,几乎每天都要在山间和湖畔步行一段很长的距离而这在大自然中的行走给了诗人很多灵感,他就像英国的陶渊明,大部分诗歌都在描写自然景物,比如雏菊、夜莺、云雀,甚至是一片白云,一棵野菜。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诗人把自然界中这些寻常景物看得这么高贵呢?还有评论说他真是幼稚和荒谬但诗人自己很清楚,他秉承的是一种自然哲学观,而自然界中的景物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矫正和治愈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
为什么诗人这样认为呢?首先,诗人谴责城市的拥挤和污染是造成人类困境的罪魁祸首,这些困境包括对于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等等而想要在这种拥挤而焦躁的环境下建立真挚的友谊,简直难如登天。
诗人无疑是很有预见性的,在两百年后城市化程度更高的今天,都市里的孤独症已经变成了一种通病我们中有多少人活在灯火通明的大楼里,却不认识这栋楼里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我在内,可能并不在少数吧但好在,德波顿提醒我们,这并非是不可逆的情感困境。
我们的人格多少是有弹性的,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与罪恶的人交往,可能也会变得罪恶,而如果我们长期处在大自然中,面对的是花草树木、高山白云的话,我们也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很多益处,矫正都市生活给内心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景物能够唤起我们的某些德性,因为湖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静谧、松树让我们感受到坚毅的品格,就像我们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疾风知劲草”等俗语,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唤起我们原始的良好品格和情感。
因此,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能鼓励人们找到自己内心的善,而如果可以经常与大自然相处的话,我们会不那么争强好胜,或是羡慕别人,也不会再焦虑了因此,当我们将世俗的那些焦虑感、自卑感抛之脑后,我们自然就会重拾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这就是身处大自然中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原因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都无法摆脱他人的目光,而外界对我们的评判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有时甚至压得我们透不过气但在大自然里,我们可以从这种笼罩的压迫中解脱出来。
正如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所说:“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但一切都是完美的” 这要怎么理解呢?沃克接着说道:“因为树可以扭曲,以奇怪的方式弯曲,但它们仍然很漂亮”也就是说,这些奇形怪状的树,和周围的树都不一样,简直就是异类。
但它们不会被评价,也不会负担任何压力,就自然地野蛮生长,甚至你还觉得它们挺美的这就是为什么身处大自然中,我们的心灵会被治愈,因为大自然从来不会评价你的美丑胖瘦,不会关心你是否有学历或存款,你可以暂时从别人的目光中解放出来,感受片刻的安宁与和谐。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身处大自然中,你是自由的,因为大自然永不评判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再回到华兹华斯他认为我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便能与我们眼前的困境形成对比,由此给予我们慰藉。
华兹华斯将这种在大自然中的体验称为“凝固的时间点”或许你也有回忆中的某个瞬间,当时不以为意,但在日后的生活中会时不时地想起而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凝固的时间点”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对于华兹华斯来说,是1790年徒步阿尔卑斯山所看到的景象;对我来说,可能是在香格里拉的高原气候下攀登十多个小时到达的阿布吉措圣湖,每次不经意地想起来那个瞬间,都能闻到青草和自由的味道,令人心驰神往。
你看,当我们在城市生活中陷入困顿和焦虑中时,大自然就像是天然的馈赠,指引我们回到一个纯粹、静谧的状态;而在自然界中的记忆瞬间,比如一处湖泊、一簇野花,或许都能在关键的时候闪现,调节我们的情绪,缓解一时的压力或苦闷。
第三部分好,我们说完了在自然界中旅行为我们带来的快乐那么,除了华兹华斯所说的凝固的时间点,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旅途中的美留在心中呢?这其实不难,只要我们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实践和提高审美能力,便可以更好地感受和“捕捉”旅途中的美——欢迎来到旅行2.0。
那么,该如何提高旅行中的审美能力呢?德波顿认为,其实就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来细致地观察世界比如他举了一个梵高的例子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柏树的素描对,就是柏树梵高画中的柏树看上去像被同时从不同方向来的风吹得摇摆不定,呈现出一种类似火焰的形态。
这是梵高观察到,并且希望我们看到的,而这一细节却很少被别人发现,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细致、独到的审美而观赏这些画作,可以让我们透过艺术家的审美,观察到以往忽略的东西;鉴赏得越多,我们便会发掘越多美的细节,从而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
就像王尔德说的,在美国著名印象派画家惠斯勒画出伦敦的雾之前,伦敦并没有雾;而在梵高画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以前,普罗旺斯的柏树一定也少得多这并不是说普罗旺斯真的没有柏树,只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柏树显得没那么迷人和引人注意;而通过这些绘画,我们也能发现旅途中不同寻常的美,就像梵高画中的柏树一样。
除此以外,德波顿在观赏了梵高色彩纷繁的画作之后,也开始习惯于从他画上的色调来看世界因此,当他去普罗旺斯旅行的时候,他已经能看到以往未曾发现的色彩之间的对比比如在房子旁边有一片紫色的薰衣草和黄色的麦田毗邻;房子的屋顶是橙色的,与纯蓝色的天空相映;而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红色的罂粟花,草地的四周则是夹竹桃。
就连夜晚也变得色彩斑斓,透过梵高的眼睛,德波顿看到了夜空中的深蓝和暗绿色,星星的淡黄、橙色和绿色,甚至比白天的景色还要精彩这样,德波顿就将欣赏画作的审美能力转移到了现实世界,发现了很多以往忽视的美景可能你会觉得,绘画这样的艺术离我们的生活挺远的;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去艺术馆、美术馆呆上个半天。
但实际上,旅途中的审美升级并不局限于画作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通过他人的笔触或目光,去发掘旅行之地的美比如我在出行前,会浏览一些旅行App,看那些摄影博主或视频博主发的作品其实不管他们发的内容质量如何,都是他们用心观察世界所得来的视角与体会;当然审美越好的内容对我们越有帮助,一个专业摄影师拍的照片,可能会比一般游客拍的更能捕捉细微的美。
但即使这些作品不能媲美梵高的绘画,也能为我们的旅程多提供一个发现美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旅途的热情很多时候是被这些艺术作品唤起的,很多出行的冲动也不过是因为一张绝美的风景照、一段迷人的文字,或是一组电影片段,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踏上追寻美的旅程。
而这些艺术作品也能让我们在旅途中慢下来,不再走马观花,更细致地观察眼前的风景就像德波顿所说,艺术能够推波助澜,诱发出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好,当我们慢下来,身处旅途中的美景中时,是不是都想拍张照将它记录下来呢?德波顿认为,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拥有美”的冲动。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捕捉旅途中的美呢?同样是通过艺术这不意味着我们都要成为艺术家,而德波顿强调的,是一种对于美的敏锐感知——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绘画或写作等方式,来描绘眼前美的事物,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输出,静下心来感受和理解那些促成美的元素,比如光线、色彩、形状等等。
德波顿认为,只有关注到美的细节,才能对眼前美景产生更深刻的记忆而这种观察通常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这就杜绝了走马观花的可能其实说了这么多,旅途中的艺术并不需要什么才华,而只是需要一双细心观察的眼睛,至于艺术媒介是什么并不重要。
德波顿认为,拍照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和绘画、写作不同,照相机似乎在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功课,而不会让我们去关注细节有时候的确是这样但在我看来,摄影并不比绘画这样的艺术逊色既然我们知道重点是观察而不是媒介,所以不管是摄影还是拍视频,写旅行随笔还是画画,只要是放慢脚步,用心去理解和关注眼前的美,都可以将旅途中的美留在记忆中。
就像我们现在,即使无法出行,当我们看到以往旅途中所写的文字或用心拍的照片时,都能重拾那个愉悦的瞬间旅途中的美就这样定格下来,而我们也拥有了终生难忘的旅行体验结语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总结一下。
阿兰·德波顿认为,旅行可以是为了逃离日常生活的无趣,也可以是为了追求真理,满足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好奇心;而在大自然中的旅行能够净化和矫正“城市病”,即都市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困顿和焦虑;最后,通过用心的观察和一些艺术媒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与捕捉旅途中的美,将审美体验刻进记忆里,让我们随时回到那些珍贵的愉悦瞬间。
在这本书的最后,德波顿还提到一种奇特的旅行方式,那就是室内旅行这或许很适合如今因各种旅行限制而无法出行的我们18世纪末,有一个叫梅伊斯特的法国作家开启了这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在他《我的卧室之旅》这本书中,梅伊斯特锁上门,换上他的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裤,用一个旅行者的角度开始欣赏房间中的沙发、床和白色的床单。
这听起来挺奇怪的,但这并不是说,真的让我们在卧室中旅行,而是为了唤起一种洞察力,那就是: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德波顿认为,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平时所熟悉的环境,甚至是居所,或许都能发现无穷的乐趣。
而这种心境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就是,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某一个地方,不带任何成见地去看待眼前的事物;怀着一颗开放的好奇心去观察世界,发现其中的一些小细节;被某些被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吸引,去层层发掘其中的秘密;像刚刚来到地球上的外星人一样,打开心灵的窗户,用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
这种心境适用于旅行,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还可以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希望我们都能踏上精彩纷呈的旅途,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