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及第坊_探花 百科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这几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通过了被称作童生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三、乡试
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的确,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我们看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
所以,“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还有《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即便不能成为高官,也算得上县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四、会试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会试,在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
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能够进京赶,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
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五、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刷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中了进士就非常了不得了,多数做到京官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考中的进士,官至吏部主事红楼梦里的贾雨村,进京赶考,居然中了进士,转身已是堂堂知府大人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说,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说相当于院士一级。
有书君认为,比喻虽然通俗、形象,实际上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古往今来,那些莘莘学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实现个人抱负也罢,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科举考试在当时也算是国家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手段了,要不然不会存在几千年。
您说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